就算是用衝的也要衝回台北、趕在下檔前欣賞這部影片。

Exit Marrakech 流浪摩洛哥

不知不覺又看了一部德語片了  不過法語是片中重要的溝通語言,一來顯露殖民歷史的遺痕,二來顯示歐洲文化的強盛與壓境,三來則進一步反映出當地居民對於歐洲文化的無奈與臣服。不曉得是阿拉伯語還是柏柏爾語在影片中也略有出現,呈現出摩洛哥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度,即便以伊斯蘭教、阿拉伯語為主要官方宗教及官方語言,卻只要一窺百姓的日常生活便能發現各方綺麗的文化內涵。

影片由簡單的元素湊合而成:親情、一見鍾情、文化刺激與調適、時代隔閡、想像與現實、體諒與放下,然而拍攝地選得好;喧騰的馬拉喀什對比樸實的鄉村,從環境上的差異拉近到主角與第一女配角的觀念差異、父與子長期累積下的衝突,效果真好。即便後半部父子對話的場景相較於前半部分顯得較為單一,卻以其引人入勝的劇情節奏讓人忽視掉可能萌發的沉悶之感。

Samuel Schneider

年紀長了真的很能夠體會長幼雙方的感覺;生命自在而無拘無束、熱情而浪漫、操縱於我、盡情地體驗人生,又或者是逼迫向現實低頭,不得不用連續的謊言與想像的留白來逃離現實世界的殘酷。但不管如何,想法都是為了自己。為了自己的自由,為了謀求自身的解脫;為了避免造成對方的擔心,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...... 這種衝突感,在【流浪摩洛哥】裡頭,形塑地相當成功,而這正是這部影片讓甫深感著迷之處。

父與子的對話,不時出現試圖讓方理解,卻又功虧一簣之景。想來好笑,父職角色在孩子生命中本為重要的依附對象,卻有相當多數的孩子卻缺乏此一依附對象,反倒是被迫從遠端累積著對父親一角的憧憬與執著,或者面對父親出現於面前時展露出的畏懼與膽怯。在這世界上,把拔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席,並不乏例證。或許也藉著這部影片,凸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吧。畢竟像孩子的菸癮也是其來有自(雖然環境與同儕也是不可忽視的要素)。

Ulrich Tukur 
主角最後救了他的父親,除了讓他打從心底地意識到孩子的成熟,也意會到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缺席的殘酷;最後上演的擁抱,雖然是很男生的那種擁抱,且果不其然是由兒子主動的,但還是頗為感動 :)

最後請容甫道上一句:Samuel Schneider真是帥翻了,雖然菸抽之兇,兇到連在螢幕前就覺得肺已經塞滿焦油。

arrow
arrow

    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